自行車是很簡單的機械結構體,古典的車架透過幾根鋼管材配合LUG就可以組成車架,從側面看,接近平行四邊形,前半段、後半段被中管分成前後兩個三角形。
近代,隨著焊接技術和碳纖維的技術愈來愈進步之後,自行車的車架也開始有突破性的發展。在車架的形狀和支撐上可以呈現出的設計又完全不同了。於是近年來有些車架的設計未必是平行四邊形,仔細看管材也不是“管狀”,是菱形、方形、或扁型的水滴刀狀。
實際上在這些組成車架的管材,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,同時也會影響車架的“特性,儘管碳纖維的製程已經讓管材從 9 根管材變成1個零件,但是每個區域都還是有其主要功能。
在介紹車架細部的前提之下,就以最簡單的概念來介紹以避免太複雜。車架雖然說“近似平行四邊形”,但拆開來看,其實就是前、後半段兩個三角幾何的組成。
頭管(Head Tube)
頭管位在車架的最前端,承接『轉向系統』,直接連結豎桿(sterm)和前叉(fork)。頭管的長度,在車架幾何上傾斜的角度、位置的高度,會直接的影響自行車操控的特性。頭管愈短,或是相對車架位置愈低,對於車的控制會更直接,當騎士在轉動把手的時候,會感受到反應靈敏。相對的頭管愈長,當車手與車輪的距離愈長,自行車的控制會相對不穩定。
頭管位置 (圖片來源:捷安特臺灣)
而頭管的傾斜角度(角度B),則是會影響車輪的循跡(trail)。Trail是前輪組中心垂直線與頭管角度形成的夾角,輪組垂直線的落點一定會在頭管角度延伸線的後方,Trail 是維持車輪直線穩定前進的要素。
當然,前叉設計的前彎角度(fork offset)也會影響 Trail 的長度。Trail的長度相對就是騎士在操控自行車的當下,實際可以控制的範圍。若是Trail的範圍比較短,穩定性相對低,高速時就容易有虛迷(shimmy effect)效應的產生。(現在的車架設計,都不應該出現虛迷效應,若還是有虛迷的狀況出現,請先確認車首總成是否有鬆脫?)
(圖片來源:CYCLINGABOUT)
[youtube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ODNzyUbIHo]
Shimmy 效應(影片來源:YouTube)
頭管因為是連結轉向系統的重要環節,能否穩定的控制自行車,儼然是很重要的事情,畢竟自行車的速度並不慢,若轉向不夠穩定或是無法跟隨騎士的操控動作,那會是一場悲劇。
因此頭管內徑愈做愈大,就像有個大方向盤一樣,轉動起來會相對穩定。從早期鋼管車為1吋,到現在碳纖維車架使用的1 1/8″(28.6mm),1 1/4″(31.8mm),或是像 GIANT 和 CANYON 特規的錐形頭管Over Drive1(上方1 1/8″,下方1 1/4″)、Over Drive 2(上1 1/4″,下1 1/2″),都是為了讓騎士在高速騎乘的時候,轉動可以更加的穩定的設計。
近年來,也可以看到像是Argon 18頭管的3D設計或是Basso 將頭管包覆到車架內部,設計上蓋包覆,甚至為更好的空氣力學,頭管透過碳纖疊層變成有收腰形狀的管型,這都是因為競賽而產生的設計,讓選手在車架上面的姿態可以有更多的調整空間。
參考資料:
- Alee. (2013). Understanding Bicycle Frame Geometry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cyclingabout.com/understanding-bicycle-frame-geometry/
- Inc., T. B. F. (2016). BIKECAD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bikecad.ca/archive
- RCUK. (2016). Buyer’s guide: bicycle geometry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roadcyclinguk.com/gear/buyers-guide-bicycle-geometry.html
- 捷安特. (2014). 2014 捷安特臺灣型錄. In 捷安特股份有限公司 (Ed.). 臺灣: 捷安特.